5月2日,农四师七十四团草原站工作人员拧开喷灌阀门,二连2800亩自然草场喝上了人工降下来的“及时雨”,结束了“靠天养畜”的历史。这是该团加大草原生态建设的一个镜头。
该团拥有20余万亩天然草场,大面积为高山稀疏草场,可利用草场只有10万亩左右。2005年以来,由于牲畜饲养量增大,天然草场超载放牧,在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团党委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把解决牲畜冬春饲草不足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培育改良天然割草地和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采取“退牧还草、围栏封育和节水灌溉”叁项措施,为稳定、优质、高效地发展畜牧业经济打好基础。
退牧还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团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中,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牧草补播、草场改良等管理措施,选择草原退化严重的区域作为示范推广点,积极开展“以草为业”的草原综合配套建设和饲料种植加工基地建设,人工种植1万多亩优质高产苜蓿,每年储备充足的饲草饲料1.7万吨,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养畜,受制于自然的被动状况,切实解决了存栏的2.5万头(只)牲畜草畜不平衡的问题,保证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围栏封育打造牲畜 “铁饭碗”。该团按照“保护、建设、管理、使用”相结合的原则,从2005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万元,对8 万亩草场进行了围栏封育,有效的防止了草地滥垦、过牧、无节制樵采等破坏草地的行为,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优良牧草的数量增加,草地品质得到不断改善,天然草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该团草原站工作人员经过初步测算,通过实施“围栏封育”项目,加上其它的草场改良技术措施,产草量逐年增加,每亩新增干草达150公斤,按50%的利用率,可利用量达6000吨,可增加饲养1万余只羊单位。
节水灌溉增强草原 “造血”功能。2008年,该团遭遇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10余万亩草场受灾,产草量下降了70%。团党委加快牧区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投入专项资金240万元,在2008亩自然草场修建了喷灌设施,增强了牧区抗旱能力。2009年,该团计划再建设4500亩草场节水灌溉项目,并在保证灌溉的条件下种植高产饲料作物,进行饲草料加工,配套机械化作业,建设永久性青储窖,逐步增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团畜牧养殖基地蒙古族牧工巴特家有牲畜300头(只),承包草场1000多亩。今年4月份巴特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的说:“我的草场进行了喷灌,草一年比一年长得好了,牛羊不愁草料了,去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据了解,该团8万亩天然草原基本恢复了生态平衡,牧草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效遏制了持续退化的势头,改善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条件。(刘佩枫 赖刚 丁瑞)
发表于 @ 2009年05月05日 12: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