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农机世界>>农机新闻>>
目前农机补贴,流程繁琐,成为某些部门、某些有关系或有权势的人占了国家政策的便宜,发家致富,更可恨的是公司也开始参与其中,整个好像毫无市场规律可讲,这和国家市场规律的大环境要求格格不入。**可怕的是在农村,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两级分化,真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特别农村,这个现象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本人觉得可以尝试农机补贴普惠制。
国家印一些农机购机代金卷,根据种地的规模、种的作物、饲养情况领取不同的补贴,购买农机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只要买农机就应该补贴,整什么目录啊,如果国家想管,那就搞好监督机制,根据检测情况和投诉情况,整出一个不在补贴范围的公司和产物名单。
原则就是,只要种地,就有权享受购买机械的补贴。
随便想想,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给点不同的意见吧,除了多曝光一些贪官污吏,也该提提怎么办的问题了!
相关报道1:
荆楚网消息(农村新报) (记者李陈)“我买了一台收割机,为何政府没有给我发补贴?”,“大家一起提出的申请,为什么他的补贴批了,而我没有?”……今年我省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和资金以来,本报编辑部陆续接到大量读者问询。记者经采访发现,对农机补贴政策了解不够,给很多农户购机带来了困扰。
监利县红城镇一位姓王的农民告诉记者,他听说农机补贴申领的人很多,便没有到镇上农机服务站去填申请表,后来,一个拿到购机指标的同乡将指标转让给了他,但收取了3000元的“排队费”,他为此很愤愤不平,报怨说既然是补贴就应“有求既应”。
记者从省农机办了解到,购机补贴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在每一年的补贴程序中都有明确规定,农民必须到当地农机服务站点填写补贴申请表,这是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确定购机者名单和数量的第一手资料。如果农户不填申请表,坐在家中是等不来的。
潜江后湖农场二分场的赵先生反映,夏收夏种需要小型农机,而他填了申请后没有批准。他不知是何缘故?
《湖北省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中规定,今年全省所有县市的农牧渔民(含农场职工)等均纳入了补贴对象,也就是说,农户均可提出补贴申请。但当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具有优选条件者优行,包括: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配套购置机具的购机户;科技示范户;“平安农机”示范户;血防重疫区“以机代牛”户;奶农专业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因此填了申请没有领到补贴指标也属正常。当记者将这一优先政策告诉赵先生时,他表示认同,并承认得到申请的农户确实种田大户居多。他说明年还要继续申请,希望早点享受到国家的这项优惠政策。
随州市均川镇桃源村的褚中亮说,他种有20亩水稻田,想买一台手扶拖拉机。他看省里公布的购机补贴目录上有拖拉机的品种,到当地去申请购买时却说没有,不知是什么原因。
随州市农机办孙友汉介绍,均川属于曾都区,整个曾都区的拖拉机保有量已达到12800多台,多年前就是当地已经普及的农用工具。他指出,农机补贴只是一项政策性补贴,并不是普惠制。今年当地的农机补贴政策在制定时,根据资金规模和当地的农机结构情况,未将手扶拖拉机列入补贴品种,但加大了对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先进实用机种的补贴,是为了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石首市新厂镇杨家潭村4组村民刘向旗,是今年3月中旬从广东返乡的。返乡后他发现周边的江陵一带对农机需求较旺,但当地的大型旋耕机却并不多见。他于5月15日到当地镇农机办申请农机补贴,当地回复说没有了。他不理解,国家不是鼓励农民买农机吗?为何想买时却没有了补贴呢?
记者从石首市农机局得知,今天省里下拨到该市的农机补贴资金为641万,自3月初今年农机补贴开始实施后,大概一个月时间内,所有资金分配就已用完,补贴人员名单也早已公布。该市3月底就基本停止申请工作。农户如果还想申请就只能看上面是否有追加的补贴款项或是明年早点提申请。
相关报道2:
金华日报本报消息(通讯员顾循良)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拉动农机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及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享受补贴政策的面非常狭小。据对浦江县郑宅镇农村调查,实际补贴农机具的仅占农户需要的4%。
????为此建议实行普惠制:将农机具补贴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农机服务补贴,比照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方式,以农户耕地面积为依据,以“一折通”的形式发给农民,另一部分作为农机具购置贷款政府贴息,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信贷支持,减轻农户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通过充分市场竞争优选先进适用农机具实行补贴,使农民从中获得农机价格下降和售后服务质量提高带来的好处。
相关报道2:人民日报
日期:2009-03-24 10:30作者:王炜来源:人民日报
3月5日,惊蛰,正是农家“耕种从此起”的好时节。
就在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2009年中央财政拟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30亿元,将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这一数字比年初公布的100亿元增加了30亿元,比去年的40亿元更是增加90亿元。
“又增加30亿元,对农机公司是重大的利好。”收看了电视直播的常发集团董事长黄小平颇感惊喜,“但怎样用好这么多补贴资金是一个难题。”惊喜之余,黄小平又有一点担心。
常发集团位于江苏常州,以生产农用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为主营业务,2008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作为一家民营公司,迈入国内农机行业叁甲。
农机制造是常州市重要传统产业,在常州,像常发集团这样的农机公司有50余家,农机行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4%以上。常柴、东风、常发等品牌全国知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机公司现状如何?农机补贴大幅增加这一利好,为什么会让公司喜中带忧?近日,记者走进常州市多家农机公司,对上述问题展开调查。
喜:危机中的“及时雨”
国内市场需求过早释放完,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内外交困的农机公司寸步难行的危急时刻,大幅增加的农机补贴迅速拉动了国内需求,使公司从“动不了”变成“忙不过来”
“如果没有补贴,我们现在根本动不了。”黄小平说。
去年第叁季度开始,几乎所有农机公司都陷入“动不了”的状态。公司订单骤减,库存上升,只得减产、停产,放假甚至裁员。
常州一家国有农机公司负责人描述去年的情况:“当时简直惊呆了,没订单,我们也不敢进原材料、不敢开工,几乎停止了所有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不裁员,这家公司的工作时间从上半年正常的5天工作制,逐渐变为九、十月份的“做四歇叁”,到年底,变成“做叁歇四”。部分车间员工干脆被派到外地搞售后服务。
几家公司负责人认为,当时“动不了”的首要原因是,2008年的40亿元农机补贴在上半年就消化完,而2009年的补贴还没有下来,有购买需求的农民就捂紧钱包等补贴,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振。
某老牌农机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主打产物轮式拖拉机内销量从去年8月开始同比明显下滑,8月至11月同比分别下滑29%、28%、60%和61%。直到12月才逐渐企稳。
同时,突然袭来的金融风暴也使公司叫苦不迭。出口是农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东风农机集团一名外贸业务员告诉记者:“比如出口孟加拉,现在一个月只发五六个货柜,而去年这个时候,一天就发五六个货柜。出口各国市场的订单普遍减少了1/4到一半。今年的出口形势估计更严峻。”受此影响,公司制定的2009年手扶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的出口量,由2008年的27000多台和8800多台,分别降至23000台和8000台,出口创汇目标也由2008年的完成量6666万美元降至6000万美元。
此外,去年二、叁季度不少公司都囤积了一些高价原材料。由于订单减少,产物价格下降,使公司本已十分紧张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就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今年初,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农机补贴的利好消息传来,使农机公司的境遇很快得以扭转。
资金大幅增加的同时,今年补贴方案比往年定的也早,1月份起补贴资金就开始下达到各省财政。有些提前听到“风声”的地方,启动更早。常发集团市场管理部部长齐麟飞认为,补贴政策早落实,农民购买的农机具可以在春耕**繁忙时候准备就绪。对公司而言,意味着在**困难的时候,春季市场提前启动,解了燃眉之急。
3月初的一个星期六,记者来到常发集团厂区。虽然是周末,但所有车间全部开工。经销商的货车排着队等着拉货。“现在经销商上门要货、等货的越来越多。轮式拖拉机合格一批拉走一批,几乎没有库存。”齐麟飞说。1月份以来,主管国内市场销售的他一天都没有休息。
常发生产的4大系列48个品种的轮式拖拉机,全部进入今年农业部的农机补贴产物目录。“一周工作7天,还是忙不过来。”中拖分厂厂长凌洪介绍,这个分厂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1500—2000台轮式拖拉机,比补贴政策出台前增加了50%以上。而去年,中型拖拉机的全年销量为9000多台。
以常发集团进入补贴目录的一种手扶式插秧机为例,销售价1.7万元,各省平均补贴能达到50%。农民只花几千元就能买一台,做种田专业户,替人插秧一亩收入70—90元。这样插秧机每天可以插十几亩,基本上一季就能收回成本。对农民很有吸引力。
“中央财政平均补贴30%,加上各地配套资金,农民购买农机的需求被迅速激发出来,国内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同样很多个周末没有休息的东风集团副总经理许国明告诉记者。
今年2月,东风集团国内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元,根据3月份的订单情况,销售额有望超过1.5亿元。去年全年国内市场的销售额约为7亿元。“补贴增加到130亿元,估计今年旺季能持续到年中。”许国明说。
忧:补贴到位关卡多
在农机补贴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农机管理部门仍然存在乱收费等不合理现象,增加了公司负担,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利益。过长的补贴结算周期,也使公司资金回笼不畅
孟经理是一家中型农机公司的市场销售主管,他给记者看了前不久刚刚接到的《对于某省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物目录广告费用的通知》。《通知》说:“经研究决定,《农村新报》产物公告收费标准为每个产物200元。”
孟经理他们厂一共几十个品种的产物进入了补贴目录,这意味着至少要花近万元在这份农民很难看到的《农村新报》上登公告。“如果每个省都这么搞,你想想要花多少钱?”
近年来,随着农机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打着各种名目乱收费的现象也渐渐变得司空见惯。
类似的广告、公告、推介会、现场会越来越多。“一个地方一个办法,你要是不出钱,就不要想顺利拿到补贴。公司既花钱又花精力,负担很大。”孟经理说,“我们多方反映情况,但还没什么效果。”
在农机补贴的整个链条上,由于掌握了进入补贴产物目录的“门槛”,又是补贴资金发放的中枢环节(各省财政部门须根据地方农机局上报的销售核准情况,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相关公司或经销商),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实际上成了补贴政策落实的核心部门。一些地方的农机部门就设法从中分一杯羹。
**普遍的做法,是向公司或经销商收取诸如“农机推广费”之类的费用。公司担心,随着补贴资金大幅增加,这种现象会变本加厉,严重损害农民和公司的利益。
在苏北某县城搞了多年农机经销的徐先生告诉记者,销售一台售价10万元左右的大拖,要向所在县农机局交叁四千元不等的“推广费”。不同产物收费多少不同,基本占车价的6%—8%。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本来就只有一两个点。要交推广费,就只能抬高车价。这样原本可以让给农民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实际上是农民享受的补贴资金减少了。”据徐先生估算,在平均30%的补贴中,农民真正享受到的,实际只有20%—25%。
另一家农机公司的销售经理戴先生还在外省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某县农机局负责人暗示他把经销权给一家指定的公司,保证能顺利拿到补贴。如果给别的经销商,“补贴不一定什么时候到位”。
农民老谈向记者讲述了他购买拖拉机的经历。一款由当地“指定经销商”销售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售价为14.6万元,扣除30%的补贴,他需要掏10万多元。老谈直接打电话到生产厂家,该厂销售部门称该机型售价12万元,减去30%的补贴,即使老谈自己付运费,也比在当地买便宜1万元左右。
另外,补贴资金结算周期过长,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也是令农机公司头疼的问题。今年补贴增加到130亿元,挤占资金可能会更多。
记者了解到,农民购买补贴目录内的产物,只需要支付扣除补贴后的货款。补贴资金则经农机局核实上报后,由各省财政定期与公司结算。原则上应该每季度结算一次,但目前多数地区每年只结算两次,有的甚至一年只结算一次。只有江苏等少数省能做到每季度结算一次。
漫长的结算周期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记者采访的其中两家公司透露,他们各有6000多万元和超过1亿元资金压在各省财政部门。“金融危机情况下,现金对公司是**重要的。”一家公司负责人说。
建议:探索普惠制
在补贴资金大幅增加、市场需求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主要农机产物的补贴采取普惠制,条件正逐渐成熟
作为农机行业着名网络论坛“非常农机网”的活跃分子,许国明经常在网上与同行们交流意见和想法。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公司普遍提出,希望对部分主要农机产物采取“普惠制”。即根据不同产物确定不同的补贴比例,农民购买时付全款,再持凭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补贴。这样,资金不再需要农机局逐个审批放行,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加快公司资金回笼。
“过去,由于补贴资金有限,不具备实行普惠制的条件。现在补贴资金大幅增加,而国内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我们认为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许国明说。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目前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但许多公司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好日子是拜农机补贴所赐。“补贴资金大幅增加,未来的需求会因此提前释放,过度依赖农机补贴很可能是‘寅吃卯粮’。”齐麟飞说。
未雨绸缪,记者采访的几家公司已经开始在新产物研发、开拓海外市场和公司兼并重组等方面发力。“不能把农机补贴当成****的救命稻草,长远来看,把握好危机中的机遇,加快公司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立住脚。”黄小平说。
发表于 @ 2010年09月15日 21:2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