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

兵团农机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

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兵团农机化>>——兵团概况>>

九十团概况收藏

在祖国版图的西北角,有两个明显的突兀,突兀之间的夹角处就是中国**大的风口——阿拉山口大风口所在地,这里常年八级以上大风达164天左右。然而,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就坐落在这个风口上,从哈萨克斯坦源源不断进口的石油,像一股股新鲜的血液经管道流进祖国的原油加工厂。 九十团场就地处阿拉山口前沿。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境内。从上世纪的1960年开始,九十团担负起屯恳戍边的重任。阿拉套山东段挺拔于辖区北部,艾比湖湿地紧靠辖区东部,莫合泉水横贯辖区,滋润着肥沃的土地。九十团农区北起博阿公路,南至博尔塔拉河南盐场,西至莫合泉头以西2公里处,与八十九团毗邻;西南以莫合泉南干沟为界,与八十一团接壤;东临艾比湖。 山区草场,东北与塔城地区托里县相接,东南与精河县毗邻,西北与八十四团登山相望,西面同八十六团草场接壤,南面沿博阿公路西权属界线南下,与博乐市相邻。农区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28万亩,处于东经82°25'38"——82°44'40",北纬44°00"——44°55'00"之间。地形由阿拉套山形成的洪冲积扇和博尔塔拉河冲积平原阶地组成,整体地貌平坦,局部呈起伏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总坡降0.5%。,海拔210——320米,地下水位3-8米。 九十团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西北面是雄伟的天山和阿拉套山,呈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春季多风,夏季干热,秋季降温快,冬季寒冷,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地表蒸发大,相对湿度低,年均降水量 111.0毫米,积雪厚度在 2-17厘米范围内变化。年蒸发量2669.6毫米,蒸降比为 24:l。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5℃,全年平均无霜期194天,适宜各类作物生长。春、秋季多风,年均大风164天。**多年份达188天,平均风速在2.2—6.0米/秒之间,**大风速平均34.4米/秒,以西北风为主。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大风、冰雹、霜冻时有发生,干旱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节水农业的开发将有广阔的前景。 九十团团部所在地——塔格特(蒙古语“桥”的意思),其地名是博乐县地名普查小组在1983年3月22日地名标准化普查中确定的。以前一直以部队或团场的番号代地名。团部居辖区中心,西距博乐市45公里,东距博乐火车站25公里,东北距阿拉山口46公里,东南距精河县32公里,是全团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博精公路(博乐市一精河县)、博阿公路(博乐市一阿拉山口)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连云港一鹿特丹港)三条交通干线在团辖区内形成“△”的交通网络,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1960年2月18日,农五师青年园艺场的部分职工,奉师党委命令,从哈密西迁到博乐拜西布拉克(现加工厂南三角架处)安营扎寨,组建了红星十五场。 1963年12月,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示,更名为“红星十场”。 1969年4月21日,改名为“一三 0团”。同年8月28日,统编为“农五师九十团”。 1975年3月25日,兵团建制撤销。6月7日,九十团划归博乐市政府领导。 1978年,博州农垦局成立党委,九十团划归农垦局管理。 1981年12月3日,恢复兵团建制。1982年4月1日,恢复农五师建制,九十团也随之回归农五师领导。 经过改组和撤并,到2006年全团有9个农业连队,2个园艺连队,3个公司,3个公司和5个上级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 九十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工、交、建、商综合经营的国有公司。经济建设经历了创业、徘徊、复苏、奋进等四个发展阶段。 创业初期,原是一片芦苇湖和梧桐林。1960年2月,第一批拓荒者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开荒造田,挖渠排碱,引水灌溉,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一片片绿洲。但由于盐碱重,水位高,风沙大等险恶的自然环境,1963年以前,每年播种小麦667公顷,而缺苗面积竞达60%以上,每公顷单产仅有52.5公斤。1965年,全团人口1991人,其中职工1254人,耕地面积1031.1公顷,当年实际播种720.5公顷,粮食总产54.8万公斤,农牧业总收入37.78刀元,年职均工资386.6元。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各级领导班子瘫痪,计划、财务等项管理严重混乱,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粮食总产和单产、牲畜存栏数、工副业产值等都低于1965年。其后多年,团场累计亏损达1900多万元。农场经济陷入困境。正如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九九歌”中唱的:“九个月没有发工资,九个月没有见清油,包谷面吃到百分之九十九。” 1981年1月13日,王震同志在乌鲁木齐市下野地宾馆亲切接见了九十团领导成和魁和李景韩,使全团职工受到了巨大鼓舞。团党委以兴办九十团家庭林场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稳粮增棉”的经营方针指导下,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84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结束了长达23年连续亏损的被动局面,农场经济开始复苏。1986年,团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的“新疆农业发展项目”,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力度,大力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到1992年,九十团利用外资开荒造田4 767.73公顷,新建单位5个,扩建8个,扩大了生产现模,改善了生产条件。 1990年,全团播种1149.8公顷地膜棉,皮棉单产1590公斤,公司利润和劳均收人都创历史**高水平。1995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公司的经营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让利政策,全面推行“租赁、两费自理。风险抵押”等三种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 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利润和职工收人同步增长。1995——1998年,团场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以 12.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 1998年,社会总产值达 13 735万元,利税672万元,劳均收人7 586元。2005年,社会总产值 万元,利税 万元,劳均收入元。 针对阿拉山口风多风大的自然特点,团党委制定了以林为主,林牧农结合的经营方针,在团场北部边界营造了一条长6公里,宽0.05公里的“北山”防护林带,被国家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1984年至1987年,按照统一规划,以水定林,林、渠、路、电同步配套,全面实施“一片林、一家人、一口井、一块地、一群羊”的营林规划,成为农五师第一个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团场,曾多次受到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部、兵团和师林业局等部门的表彰。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农业以种植棉花为主,到90年代,棉花已成为团场的经济支柱和拳头产物。1998年,棉花播种面积达 31 36.7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 62.9%,总产皮棉 600万公斤,每公顷单产1912.8公斤。 团办工业主要有农副产物加工和农机修理。80年代,以轧花厂为龙头的加工厂、榨油厂、面粉厂、地膜厂、修造厂等工业公司已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全团生产和职工生活需求,并有部分剩余产物外销。 1960年8月创建了第一所小学,教师2名,学生21人。1968年创办了全日制初级中学。到2006年,在校中小学生1900人,教职工142人;适龄儿童人学率为100%。中学理、化、生等科目的设备仪器按教学要求配备齐全,中小学已开设电脑课程。“两基”教育经兵团验收达到国家教育部的要求。1998年5月被兵团教委评为“普及实验教学合格团场”。团还成立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工作站和职工业余技校,形成幼教、普教、成教、职教一体化教学网络。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有所提高,全团拥有43名科研、科技推广人员。1987年建立科研和推广服务机构。有 66人(次)的科技成果分别获师、兵团、自治区和国家的奖励,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十团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团场,总人口9482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壮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彝族、满族、侗族等,人数占总人口的1.9%。 46年来,团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指引下,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荐彻执行党中央和兵团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教育广大职工发扬兵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一切面临的困难,完成了各项艰巨的任务。历届党委都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以理想、道德、科技、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干部和工人的思想道德索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力度,营造了健康、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基层连队都建起”“-部三室”,经常性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小城镇建设和小康连队建设日新月异,团部占地面积3.26平方公用,城区规划错落有致,建设循序渐进,2006年团部地区绿化率达30%,道路两旁路灯生辉,绿树成荫。机关大楼、教学楼、医院楼、银行楼和居民住宅楼等50多幢大型建筑构成团部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队与团部之间修通硬质道路,为职工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60-70年代,居民住宅大都是地窝子、干打垒、土块房,单一的军营型建筑风格;80年代后,大都改为“一宅两院”式的土木结构住宅,截至2006年7月共有1252户职工享受了危旧住房进行改造的优惠政策,兵、师、团补贴2329万元,职工自筹3603万元,新建职工住宅98318平方米。其中,新建设职工住宅楼16栋,224户17920平方米;高标准砖混结构平房1028户,80398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危房,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九十团历经了46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拥7.26万亩高效节水滴灌棉田,机电井 138眼,高压输电线路 176.5公里,农机总动力12780千瓦的中型现代化边境团场。三代军垦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智慧,以其辉煌的业绩载人我国的农垦史册! 凭借初具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实力,充分利用丰富的地下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依托阿拉山口国家一级口岸的拓展和开放,紧紧依靠和建设一支懂管理,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化而努力奋斗。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1日 18:08:00 |点击数(

旧一篇:一○叁团概况 | 新一篇:五十叁团概况